“道”是宇宙万物运行的终极法则,是生命历程的至高指引。“道”究竟是什么?它无形无相,超越了言语的边界,无法用具体的词汇去形容。它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,主宰着世间万象的生灭变化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提出,“无为”、“无私心”、“利他”、“谦德”、“不争”、“贵柔”都是“道”的特征,我们要向“道”学习,并遵循“道”,无为而治,行以致远。
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 ”
这一章叫“道体”,中华文化就是道学文化,“道”到底是什么,它的本体是什么,就是这句话——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”。
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真正的“道”无法用言语表达,只能意会。它无形无相,如神龙见首不见尾,只能用“道”字笼统概括。老子认为,语言无法说清“道”,只能通过体会和感受去理解。
儒家讲“中庸之道”,强调不偏不倚;道家则讲阴阳变化,认为万物皆由阴阳变化而来,无穷无尽,能生万法。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事物的状态取决于特定环境和条件,呈现的只是“假像”,而非真实本质。就像水,倒入圆杯则圆,倒入方杯则方,放入冰箱则成冰,本质未变,只是随环境变化而呈现不同形态。这些现象都是暂时的“假像”,而非真实。
我们有一句话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,我们要有智慧,不要在事情的表面上去分析、去判断、去患得患失,因为表象往往都是假的,一定要有智慧的眼睛透过假象直达本质,才能够掌握到事物的规律,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。
道就是这样,真正修道、证道之人,面对“道”是什么的问题,往往也难以言表。然而,他们通过生活、言语、行为和表达,将“道”完美地展现出来。他们并非用言语讲述“道”,而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,活出了“道”的模样。这种以身作则、践行“道”的方式,正是“道法自然”的体现。
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”
老子在探讨“阴阳”时指出,世间万物皆成对出现,如美与丑、善与恶等。他以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矣”开篇,说明了美与丑是相对的,不存在绝对的美或善。这种相对性体现在诸多对立统一的概念中,如“有无”“难易”“长短”“高下”“音声”“前后”,这些都是阴阳的表现形式。世间万物的这种对立统一,正是“道”的体现,符合“孤阴不生,孤阳不长,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规律。因此,过于执着于美或善是错误的,事物总有其对立面,如善与恶、美与丑、高与下、前与后、长与短等,这种对立统一才是符合道的。
固执之人往往执着于一端,自以为是,偏离了道。这种偏离会导致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失误,无法看到事物的另一面,容易被表象蒙蔽,从而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。
《易经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,其中“易”字由“日”“月”组成,象征阴阳,强调阴阳和合能生万物,体现了阴阳文化的核心。
无论是中医、易经、儒家还是道家,其核心都在探讨道和阴阳。道的本质是“无为”,而阴阳的和谐统一则是道的体现。理解这一核心,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决策和判断时,能够超越表象,洞察事物的本质,尊道而行。
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”
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,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”,这些都是“有为”。比如我们企业里面都有“英雄排行榜”、“销冠”,都会有这种方式去做团队的建设或者是管理。如果我们过度的去推崇一个所谓的销冠,团队会有什么反应?嫉妒,老子要告诉我们“有为”的结果。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”,反过来说“尚贤”就是为“使民争”,大家都争,斗争的结果是争名夺利,争市场、争客户、争收入、争提成,结果是什么?
如果团队都是争名夺利,抢市场、抢客户、抢单,这是我们要的团队吗?有些老师就会告诉学员,就让员工相互斗,不能让员工一条心,他们越斗,更好拿捏和掌控他们,最后他们斗得很凶,最后老板“坐收渔翁之利”,这是不对的。老子告诉我们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”我们讲人心齐,泰山移,如何让我们的团队一条心,战斗力才能出来,如果我们“有为”把人心搅乱了,反而民心大乱。
老子讲“道”有一个特征——“无为”,但是我们人的思想有各种的想法,奇思妙想、邪思、妄想、贪婪、自私各种想法,导致我们自己的思维是混乱的,我们的行为就是混乱的。“背道”的行为,不是遵道的行为,结果就会导致各种问题。
所以老子告诉我们“为无为,则无不治”。走“无为之道”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,很多时候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,我们今天的话讲叫“折腾”,还有很多人是瞎折腾,结果只有一个字——“乱”。
无为是“不妄为”,不是不做事。要遵道而为,是道则尽,非道则退,以道作为准则,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,我们就称之为“无为而治”。
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。强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寿。”
人有自知之明跟“利他”是有关系的,一个有利他心的人,首先应该有自知之明。
所谓的自知之明,其实是我们第二阶段讲到的“五颗心”,其中有一个“警觉心”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自私和贪婪是一种无明的状态,是没有去警觉的。很多人执着自私与生带来的,如果我们没有自知之明,如果我们没有警觉心,要做一个利他的人,是很难的。
为什么稻盛讲叫做“提高心性”,为什么没有说顿悟心性?他讲:“提高心性,工作就是在持续不断地磨练灵魂”。人性当中有佛性、有魔性,有天使、有魔鬼,人有善的一面,也有恶的一面。
我们一个人提高心性的成长过程是什么过程?是一个止恶扬善的过程,一个人有两面性,战胜邪恶的那一面,让我们“善”的那一面发扬出来,是一个人修行的过程,否则我们贪婪的心,自私的心,傲慢的心就会跑出来,如果不能管好那颗心,最后“恶”的部分就占了上风,那种自私,贪婪,狂妄就会表露无遗。
要有利他心,就要有警觉心。当我们的私心欲望起来的时候,我们马上要警觉到它,要知足、要警觉、要戒贪,这就是儒家讲的“慎独”的功夫。
如何持续不断的如何提高心性,我们就要持续不断的保持正念,要有正知、正念、正觉才会有正守,我们才能够让这颗心不要跑偏,时时走在道上。
“心猿意马”中的“猿”指的是猴子,每个人的心就像一只猴子,需要找到一根绳子将其拴住,并加以训练,让它听从指挥。经过这样的训练,猴子最终会被驯服。若未经过训练,这只野猴子便会心猿意马,变得狂躁不安,随心所欲,最终不仅“恶”的一面会被引出,“善”的一面也会受到影响。
我们学习哲学,是在自觉地踏上一条自我提升的道路。我们并非先知先觉,而是通过自知自觉,自愿选择了这条道路。许多人则是被动地参与其中。正如“自知者明,知人者智”,只有在哲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利他与无私。当企业在落地哲学时,可能会遭遇员工的抗拒。有时,我们嘴上说着利他,内心却未必真正坚定。员工一旦察觉到这种不一致,就会觉得老板的所谓利他只是一种套路和手段。
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
什么叫谦德?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”,谦德就是愿意放低自己的资本,愿意从细微处入手,愿意把基本工作扎实,“与其不争,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
什么叫做“内卷”?什么叫做“争”?什么叫做“不争”?我讲老子的“道思维”都是逆向思维,永远跟社会上的人都是反着的。当别人要求大的时候,老子就求小,当别人都往东的时候,老子就往西。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老子教我们,“以其要善下之”,不能总是想着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是符合规律的,符合道的,善下之,我们和别人完全不一样,恰恰我们没有竞争,不与人争。如果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风口的时候,就没有机会了。
“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﹔俭故能广﹔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今舍慈且勇﹔舍俭且广﹔舍后且先﹔死矣。”
老子的三宝就是“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”。不敢为天下先,即“保持谦德之心”。
老子的道,是利他、心慈,心可以理解成慈悲心、利他心。我们讲惜福,经费最小化,不敢为天下先,保持谦卑低调。什么叫做仁者无敌?仁爱的仁,有慈悲心的人没有敌人。
“一曰勤,二曰俭。”勤俭持家,方能积累财富,实现长远发展。拥有足够的现金储备,如同拥有一个强大的“现金水库”,在机遇来临之时,便拥有了发展的主动权和选择权。稻盛和夫先生在创办第二家企业KDDI时,京瓷账上有2000亿日元的现金储备。他决定拿出1000亿日元用于创办KDDI。即便这1000亿日元在新企业中亏损,也不会影响京瓷的正常经营。这体现了稻盛先生的经营智慧,也彰显了勤俭持家理念的重要性。反之,若企业平时缺乏这种理念,当机会降临时,便因缺乏资金而错失良机,更无从谈起发展。
“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”真正的领导者往往具备谦逊的品德。他们不轻易冒进,不争先恐后,而是以谦卑的态度行事。这种谦逊并非软弱,而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的体现。不敢为天下先的人,反而能够成为天下的领导者。这种理念在经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领导者通过谨慎行事,避免盲目跟风和冒险,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健。他们通过深思熟虑和周密计划,确保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。这种谦逊和谨慎,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风险,还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,成就一番事业。
课程结营
结 语
经过十二讲的《道德经》研修班,师兄们从《道德经》的学习中受益良多,孙老师说:符合于道的就叫做善,遵道的就叫做善,只要遵道而行,注意善心、善言、善行,种善因必有善果,遵循“善”就是遵道而行,无往而不利。
做一个遵道而行的人,做一个遵道而行的企业,让自己的一生遵道而度过自己的一生,尊道之人天地佑之,这就是道给我们最好的价值。
精彩瞬间
尊胜学院 学院部
明 量:15768168652
尊胜精进院
明 一:13802745929
地点: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福和官塘村老屋路1号之七 尊胜精进院
联系我们